复习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浏览:次 / 发布日期:2016-01-18 14:53:00 / 来源:
邢中芳
复习有以下五个目的:一、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二、知识系统化;三、查漏补缺;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进行阶段复习)。
期末复习的特点:时间紧、任务多、新知识与方法少、学生易浮躁等。
基于以上两点,要保证复习的效果,就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做新的练习”还是“回顾做过的题目”?
教师课堂讲解是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的,学生做新的练习也只是涉及了部分知识,这两项都是基于所有学生的“共性”的。而要解决每个学生的个性问题,就需要学生立足于自己做过的题目,这是发现个人问题的途径。其实,在第一遍学习时我们做过的教辅中的题目、编制的试题中的题目,是有着很好的覆盖面和典型性的,我们现在新印制的试卷中的题目大多是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讲,回顾旧题很有必要。
那么是否不需要练习新的试题了呢?当然不是。要检测复习的效果,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与易错点,就必须再现部分试题。同时,也能克服学生容易浮躁的特点。
综合以上两点,就需要教师控制试题的质量、控制新印制试题的数量,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回顾,依据自己的个性问题而复习。
二、是“教师讲”还是“学生看”?
课堂上教师讲,是围绕学生的共性问题的,而学生看,则是立足于学生每个人的个性问题。这既是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也是时间如何分配的问题。
有的教师课堂讲满,即使再精选,也是共性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课下再去看书吧。殊不知,课下还有练习试卷呢,学生能有时间去看吗?这就需要教师综合考虑时间分配问题,利用好课堂、晚自习、学生的自主时间,不要都寄希望于“学生的自主时间”,最好能让学生自主回顾的时间可“看到”。
学生看什么呢?时间紧,学生应当集中精力回顾:①课本基础知识,使知识系统化;②教辅与试卷中的典型题,即易错题和虽未做错但老师强调的题目。更重要的要思考易错题为什么易错?典型题所体现的方法是什么?
三、是“学生讲”还是“老师讲”?
从听课情况看,有的教师讲得特别多,理由是时间紧,让学生讲更慢,复习不了多少内容。这就需要弄清楚三点:①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哪一种方式更有利呢?教师讲一遍,从感觉上分析,学生应该会了。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②学生讲恰好能暴露“他们为什么没有掌握这种题目”,这正是我们想得到的,针对此而讲,直击要害。③一节课时间有限,那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究竟准备讲哪些内容?
处理好这三方面关系,会有助于教师提升复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