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
浏览:次 / 发布日期:2015-12-18 15:57:00 / 来源:教务处
刘 娜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观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样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用什么方式沟通呢?
沟通的原则
一、爱心是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如:我校的孩子十一、二岁就离开父母,过着全寄宿、全封闭的生活,来自全省不同的家庭,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都不同,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会有很多的不适应。不管他是聪明,或愚笨,整洁或邋遢,乖巧或淘气,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需要被我们接纳,孩子才能把上课当成一种享受,而乐意留在里面学习。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采取有针对性的做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
二、尊重是前提
为了能与学生建立充满关爱的师生关系,我们需要学会表达对学生的尊重。维护孩子的尊严意味着重视他们的观点和能力,认为他们值得尊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的言行应体现与学生的平等,如:学生犯错误时也切忌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打击;有时,我们找学生谈话时,居高临下,滔滔不绝,口气不容质疑,学生则难堪的站在那里。有时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们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他很不舒服,他选择了低头不语或情绪对立;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不能拔高对学生的知识要求,更不能有打骂、体罚学生的行为。我们要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应对的困难,这有助于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优点上,我们应该将学生当成一个人对待,即当成普通的个体,不要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就指责他们。
三、鼓励、赞美是保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花草树木都向阳生长,孩子也希望听到鼓励、赞美的语言。渴望赞美是每个学生内心的一种最基本的愿望。我们若能真心诚意欣赏孩子的纯真、善良、可爱,必能找到很多值得赞美的行为。若发现孩子有值得赞美的行为时,更要把握时机,不管用语言、肢体、眼神、动作、表情、评语,只要是真心诚意的,孩子必然感受深刻。(举例)原来想要一位学生学好,不是用批评的,一句不经意的鼓励就能让其变好。
沟通的方法、途径
沟通可以让我们了解学情,准确确定教学起点,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起始年级的我们,怎样短时间内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呢?
1、课前。面对面的交流。师生沟通主要是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为了适应师生沟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学生的各种差异,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外,还要重视语言表达的技巧。如:幽默、委婉、含蓄一些。(举例)
2、课中。在教学活动中要察言、观色、看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感知教法是否得当及学生掌握新知识点的情况。对于英语学科来说,所谓的言就是学生的语言,如语音、语调、语速、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完整、流畅;观色,如学生如果会,面部表情就是轻松、甚至笑嘻嘻,反之就是不敢抬头、皱眉、没精神、情绪低落、窃窃私语或怕被提问;看效果就是看教学反馈,如课堂提问(注意问题设置的梯度、层次)、师生对话、生生活动、小组活动,课堂练习、课前3分钟演讲等。
3、课后。通过批改、分析作业、试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写字条、作业评语、多媒体(qq、邮件等)、参与活动(班会、元旦晚会、拔河、唱歌等各种比赛)与学生进行沟通。
总之,了解的途径很多,可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多留心观察、总结,达到对学生思想、学习情况心中有数而能因材施教。
沟通中应避免的一些做法
高超的沟通艺术和恰当的沟通方法能顺利实现沟通的目的,但在现实教育活动的沟通中,有一些沟通行为严重损害了师生关系的和谐,甚至影响到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些工作方式和行为是我们所必须避免的。
1、过于强调老师的权威,沟通中缺乏平等意识。习惯于命令、指挥,警告、威胁,训诫、说教,随意请家长到校,甚至挖苦或体罚学生,这样的行为无法实现有效沟通。
2、不讲究时机、场合的选择。有的老师在学生心境不好、情绪激动、和老师处于情感对立时非要找学生谈话,他不愿意讲,你非强迫他说谁对谁错,把沟通当成了“逼供”,这样的强行沟通往往会撞钉子。也有老师喜欢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来谈话,办公室里师生进进出出,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害怕自己的一些事情被大家知道,别的老师如果插话发表意见,易使学生难堪,加剧对立情绪,不利于师生沟通。
3、妄给学生下定语。“你要是能学会,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这些妄下的定语会伤害学生,破坏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使沟通无法进行下去。
4、教师缺乏谈话艺术,与学生谈话时不注意用语的准确性,导致信息错误。比如:有的老师课间在走道上碰到学生会说:“你的作业还没有完成,还不快去做作业?”我们的本意是“提醒”,学生感受到的却是“责怪”;有的老师担心学生自制能力差,回家了只知道玩,就对学生说:“放学后,你到我办公室来做功课。”本意是“想督促、指导学生”,学生感受到的却是“老师又要责罚我了!”;有时,老师想了解学生做的某件事,会对他说:“在这件事上,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老师的本意是“询问”,学生感受到的是“奚落”,等等。这些平时我们的“习惯性用语”所传达给学生的是“格格不入”的信息,会给学生造成不悦,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师生有效沟通。
5、忽略或遗忘与部分学生沟通。常常以时间有限、要备课、要批改作业、要上课等为理由,不愿与一些学生的沟通,使该部分学生感觉处在被老师遗忘的角落。
6、交流缺乏感情。有的老师非常善于讲道理,也很注重与学生沟通,但是学生不领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谈话缺乏真情实感,道理很空、很大,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7、不懂得倾听。一个教育者如果只长一张告知别人的嘴,而缺少一副倾听别人的耳朵,那么他在和学生沟通时将会是低效的。
我们应该记住
1、师生交流的基本原则——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孩子的品行。
2、老师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天使。虽不能时时刻刻保持耐心,但必须始终值得信赖。
结束语
其实,师生的沟通并不抽象,它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它是你每天早上来到学校对学生的那一丝微笑;是你在下课前多看学生的那一眼;是你在学生考试失误时对他(她)所说的一句鼓励的话;是你不经意对学生发出的一声赞美;也是你写在作业本上那一行充满人性化的批语……
希望今天的交流能给各位青年教师带来点工作上的提醒和启发,祝愿大家开心、快乐、幸福地享受在外语学校的每一天!谢谢!